本文作者左微简介:从长沙到上海,再到西雅图,从复旦新闻人到明星英语教师,再到五年读完四个学位的“学历姐”,她是大气端庄的魅力主持,是活泼亲切的电台主播,是专栏写手,是舞者,是球员,生活丰富,性格有趣,多种模式自由切换。她不认为女博士是“第三性别”,于是用实际行动为女博士正名。她就是——左微,一位思维严谨、语言犀利、高智商、高情商、爱生活、爱笑的女博士。
吴文璧,一个在华盛顿大学读生物、化学双专业并辅修数学的勤奋女孩,一个在录取率低于10%的MIT以全奖录取脱颖而出的优秀女孩,一个从大一开始做学术研究、获得多项奖学金、在多个学术会议上演讲的自信女孩,一个喜欢古典音乐、喜欢健身和徒步的阳光女孩……她就是本文所介绍的“留学之星”。
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即使外面灯火喧扰,与我无关。”在采访吴文璧时,我深深感到她就是这样一个心无旁骛的人。另外一句话来形容她也非常贴切:“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如果没有对目标的高度专注,没有两三年里日复一日在实验室的投入,她也许就无法体验胜利之花完全绽放后的轻松自如。她对自己的要求如此严格,对学术研究如此热爱和专注,对于踏踏实实的积累如此看重,对于跟老师等的交流如此上心……
这样的姑娘被六所美国著名大学录取,最后以全奖走进MIT 的大门,有谁会感到意外呢?下面就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以积极的态度积淀自己
吴文璧的积极主动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当时我还在华盛顿大学读博士,同时担任研究生顾问,她主动找到我,提议做一场学生讲座,目的是让更多的国际本科生知道他们也可以做学术研究。因为文璧特别想跟留学生分享这一信息,所以她努力创造机会来实现,多方寻找合适的学校机构来搭档一起办好这场讲座。当我们的这场活动最终成功举办,当活动现场坐满前来学习的同学们,我看到她的脸上溢满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文璧的积极主动也表现在和老师的沟通互动之中。
她所在的化学系有很多几百人一起上的大课,要让老师在那么多张面孔中对她留下印象并不容易,要和老师建立比较个人的联系更是难上加难。于是她经常带着问题在老师的office hour去询问,在交流中了解他们走过的研究之路以及做研究的心得感受。经过这样深层次的交流,老师们记住了她,并且愿意帮助她、指导她、为她写有分量的推荐信……
带着这样积极的态度,文璧在大学的几年慢慢积累。不过,这期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提到自己遇到的最大挫折,她说:
我觉得在这两三年中我一直在努力,但是短期之内看不到结果。有很多事情都是我做着做着就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了,也没有突破。所以我觉得克服这样的心理障碍、度过这段平凡的时间是困难之一。但是我觉得所有的事情做到最后都会有收获。在结果没有到来的时候怎样克服焦虑、坚持下去是我要解决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中国南方的一种竹子。这种竹子开始的几年长得很慢,因为它在扎根。之后因为有了很扎实的根基,它就开始以惊人的速度疯狂生长。
吴文璧在之前两三年所做的准备和努力就像是竹子生根的过程,也许在表面上看不出来,但在之后的时间里会让她成长得更快、更好。
研究生申请经验谈
鉴于吴文璧特别成功的研究生申请经历,我请她分享了研究生申请的经验与建议。谈到申请过程中最大的心得感受,她说:
首先我认为申请过程本身并非两三个月,而是两三年。
如果一个人能利用申请前面的两三年做好准备,那么申请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展示结果的过程,是两三年积累的沉淀。
其次就是想做什么事情就去做,不要觉得有些事情是遥不可及的。
比如我一直到大三都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被MIT录取,但是很多事情你不去尝试就永远不会知道。
如果你决定要做什么事情,那就踏踏实实地去做,结果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
吴文璧说,其实她在一开始也不是很明确自己要去读研究生,但是却一直在为未来做两手准备。
大一时她开始慢慢做学术研究,积累研究经验并积极与老师沟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论以后出去找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有分量的推荐信。
她真正确定要继续深造大概是在大三时:她发现自己很喜欢现在的研究方向,也很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觉得自己的性格比较适合一个人安静地思考问题,并且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清楚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之后,她才做出了申请研究生的决定。
刚开始出国时,她并不了解学术研究,也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动手能力特别强。但到大三时,她开始喜欢慢慢钻研的过程,同时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其实还是很强的。吴文璧在尝试和实践之中发掘了一个新的自己,也做出了听从自己内心的决定。这个决定不盲目,不跟风,不攀比,不顺从,是一个最适合自己也让自己最开心的决定。
然而即使做出了决定,目标明确,在申请研究生的过程中她也遇到不少现实的困难。她回顾说:
申请过程中需要准备很多东西,其中包括个人文书和推荐信,还有关于实验的学术性的文书。因为我在申请的同时还在上课、做实验、参加社团活动,所以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显得非常重要。
按时提交各种申请材料是我遇到的困难之一。为了按时完成这些申请中琐碎的事项,我把每个学校的截止日期都整理在Excel表格里,用不同颜色标注。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大局的观念,做好规划,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给自己一个时间表,一步一步按计划完成申请。
说到研究生申请,她给了大家这些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踏踏实实地做一些看起来没有意义的小事,一定会有回报。
这让我想起了她的经历:志愿组织关于本科生做研究的讲座,将好的信息和资源无偿分享给更多人;接受我的采访,非常坦诚地分享自己在申请研究生过程中的困难和心得感悟;总是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哪怕很多时候实验以失败告终;经常在教授的office hour去讨教……
也许在做很多事情时,她并不是带着目的去做,但是因为用心投入,她在参与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收获。
她提到的第二个建议是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比如advisor就是很好的资源。
Advisor是学校的正式职工,他们的头衔是学术顾问,工作内容是接受学生询问,对于学生在学术方面的问题尽可能地给予指导和意见。比如学生犹豫该选择什么专业、能否提前毕业、是否应该读双学位、如何转专业、毕业以后读研与否等,advisor会根据之前学生的经验给予指导。
文璧认为,虽然教授也是非常好的资源,但是他们比较忙,很少能有时间坐下来和学生长谈,而advisor的工作就是提供建议,他们甚至可以帮学生写出更有特点的推荐信,这么好的资源应该利用起来。(对于在美国读本科的同学这条建议比较有用,对于国内的同学,可以找相关专业老师教授寻求建议)
她的第三个建议是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很清楚自己想做的是什么,并且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她是这么说的,也确确实实是这么做的,她的行动很好地诠释了坚持不懈、目标明确的含义。
成功背后
在我采访吴文璧时,她的妈妈也陪着到了现场——吴妈妈是来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的,脸上洋溢着骄傲,为女儿的成就而自豪,整个采访过程中都在旁边认真听着。我也请她谈谈她眼中的女儿。
吴妈妈说,其实文璧经常在电话里报喜不报忧,她知道女儿一路走来肯定不容易,但是困难和挑战总是被女儿轻描淡写地带过,她也是通过我们的采访才了解到那么多细节和故事。
吴妈妈还说,上大学的这四年,文璧都没有回过家——这把包括我在内的现场所有的工作人员吓了一跳。怎么可能大学四年一直没有回过家呢?她难道不想家吗?
文璧把很多休息、休假的时间都用到了做实验上,常常早上迎着朝阳去实验室,晚上踏着星辉回宿舍,周末也不例外。她经常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大半天,根本不会留意外面是下雨还是大太阳。她在美丽的西雅图待了四年,基本很少出去玩,也很少去美国其他地方旅游。
直到大四时,她申请了不同学校的研究生项目,被录取后对方邀请她参观学校并承担机票、住宿等费用,这时她才去了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城市。谈起这段经历,她微笑着说自己去旅游了,而且还是免费的,多好啊!
我的心被打动了,看着她的微笑,我有种想流泪的感觉——这是一个多么能吃苦、甘于寂寞、为梦想发力、耐心等待的姑娘啊!她的家境普通,她便披荆斩棘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平台。她把外出游玩的时间推迟了四年,却开启了一条能走得更高、更远的人生之路!
采访最后,文璧说:“我从不后悔我选择的这条路。如果一切重来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去做这件我喜欢做的事情。”
她是这样说的,行动里也总是透着坚毅。这个江南姑娘戴着眼镜,看起来挺文弱、秀气,可是在说起她的研究和申请、目标和努力时,她眼中透着超出她年龄的成熟,那种沉着镇定、专心致志的投入精神令我佩服。
物欲横流,诱惑太多,扪心自问:
我们是否也能够不为名利、不迫于压力,付出很多努力,从而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东西,并且勇敢追寻?
我们是否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几年如一日地努力,不分工作日和周末地全力投入?
我们是否可以绕过种种舒适的选择,去选一条单调并且艰苦的路途?
我们是否敢于做梦,并且能够每天脚踏实地,为自己的梦想添砖加瓦,从不轻言放弃?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轻轻松松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也应该想到,他们在背后也一定付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努力。
吴文璧的故事给我带来很多触动,真心祝愿并且相信她的未来越来越精彩,也希望她的故事可以给你带来启发。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好留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