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全世界产销量最高的心灵鸡汤大国,没有之一。为什么呢?且听好学姐慢慢道来。
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美国人对于糖的热爱已经到了近乎变态的程度,超市里卖的糖果糕点大部分都甜得发腻,甜到哀伤,让不习惯这样重口味的外国人完全无法下咽。
科学家说糖能够缓解压力和负面的情绪,不知道美国人嗜糖如命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原因。不过在精神领域,美国人同样对积极乐观之类的正能量有着超乎寻常的需求,有的时候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
美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说法是“positive thinking”,意思就是“正面思维”,要从正面的角度积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任何事,哪怕是糟糕的事。所以美国人不喜欢抱怨,也不喜欢听别人抱怨。
如果你对他们喋喋不休地抱怨某件事,比如说自己工资低,或者在纽约这样的大都市生活如何艰难,很难指望他们会对你报之以感同身受的同情,更不要期望他们会和你一起发牢骚——尽管他们自己可能也有同样的遭遇。
他们最多会敷衍附和几句,然后用一个“but”委婉又坚定有力不容置疑地扭转话题的方向——工资虽然低,但是这份工作有意思啊,我们是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啊;纽约虽然又脏又破,但这里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人,这里有美国梦啊。
如果是再熟一点的朋友,连附和的姿态都不愿意装一下,直接对你说,“stop grumbling”,或者“stop whining”,别抱怨了。Grumbling 和 whining 都是碎碎念抱怨的意思,偏贬义,相比 complain,语义更加轻微。
于是,你就只能把原本要吐的槽硬生生地咽回到肚子里吃掉。他们的逻辑有三点,第一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无论遭遇任何糟糕的情况都是你自己之前所做的决定;第二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你不喜欢目前的状况,应该行动起来去改变,既然你觉得自己工资低,那就努力去换工作呗;第三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一定有好有坏,要试着从好的方面去看。
应该说这些想法在任何文化中都是被鼓励的,没有谁会喜欢那些整天嘟嘟囔囔抱怨的人。只是美国文化对此尤其看重,对于适度抱怨的容忍度要更小一点,有时候甚至因此在人和人的交往中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的流行文化里有那么多宣扬积极乐观励志的正能量鸡汤,让美国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鸡汤大国。
正能量鸡汤在美国的流行文化里随处可见,比如“乌云背后的银边”(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同样半杯水,乐观的人看到杯子半满,悲观的人看到杯子半空”之类,都是典型的美式鸡汤。
说起来,“心灵鸡汤”这个说法(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原本就是美国人发明的。在美国,“心灵鸡汤”不仅仅是一种体裁,也是一个注册商标,而这个商标创办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鸡汤范儿的励志故事。
这个品牌的两个联合创始人,一个叫杰克·坎菲尔德(Jack Canfield),哈佛中国历史系毕业,另一个叫马克·汉森(Mark Hansen),他们都出生在上世纪40年代。两个人大学毕业后合伙在美国全国做巡回演讲,以心灵导师的身份做励志培训,以此谋生。
在演讲结束后的交流环节,经常会有观众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他们。而他们也会在随后的演讲中分享这些故事,结果往往受到极大的欢迎,还有人追着问,“那个截肢以后当了网球运动员的男孩儿后来怎么样了?”
久而久之,两人就萌生了把这些故事整理成书的想法。但是他们把书稿拿到纽约却碰了一鼻子灰,他们接触的几十家出版社全部都对这本小书看不上眼。两人没有气馁,又跑遍全美国,最后终于找到了佛罗里达州一个愿意出版的小出版商。1993年,这本命名为《心灵鸡汤》的书出版后一炮而红,很快横扫了美国的图书市场,长期占据各种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并且长盛不衰,到今天一共卖出了1100万本。
那之后,两个人又再接再厉,把心灵鸡汤发展成了一个系列,出版了针对各行各业、不同人群的心灵鸡汤故事。到现在,这套书一共有250多种,在全世界用40多种语言出版,总发行量超过一亿本。“心灵鸡汤”从此成为了一个响亮的品牌,两人还用这个品牌卖食品和宠物食品,还推出了网站、APP、Youtube视频频道,现在还在筹备拍电视剧和电影。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