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高分学生却被美国名校拒绝录取?美国名校青睐哪些类型的学生?为什么同样的分数,不同学生的申请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分数之外,决定申请成败的关键是什么?这就体现出课外活动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 —— 美国大学本科活动的选择。
首先,我们先看下今年常青藤学校的录取情况
从录取数据上看,录取率相比于去年有所降低,尽管如此,申请常青藤名校的人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比例,那么除标准化考试,在校GPA外,学校更看重申请者身上哪些因素呢,相信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比如领导力、创造力、国际化视野和背景等等,可是这些都是通过什么来表现出来的?有人说是文书,有人说是活动列表,也有人说是面试环节等等。
以上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活动内容本身。活动内容是申请的灵魂,所有上面所说的领导力,创造力,国际背景都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同时,作为文书内容写作的支撑,好的活动会使文书内容更加的饱满,也会使申请者的形象更加的鲜明。
尽管大家都知道活动很重要,但是对活动好坏的甄别还是一头雾水。
什么样的活动可以用?
没有含金量好的活动怎么办?
活动太少怎么办?
什么时间开始进行活动选择和规划?
申请时候的活动填写要注意些什么?
以上问题都是申请者在申请时候面临的问题和困惑,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来聊聊到底什么样的活动是好活动,什么样的活动可以作为申请素材使用。
如何选择合适的活动,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兴趣使然并且从小事做起
活动的选择一定要从自身的兴趣点出发,有兴趣才会有热情,有热情才会坚持的做下去。如果单纯是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或者是为了申请而做活动,那么活动的质量肯定是不高的,也不会让美国招生官看到申请者有多大的热情。另外一点,就是从小事做起。小的事情可以写的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建议申请者从小事入手。
举个例子:一个学生说自己喜欢生物,喜欢一切跟生物有关的事情。如果他这样讲,基本上这条信息跟没说是一样的,因为生物的范畴很大,大到宇宙海洋,小到单细胞微生物,那么具体是什么方向,哪个方面,感兴趣的内容点在哪里,这些都没有说出来。于是,在顾问老师的“逼问”下,学生说自己喜欢生物里面的浮游生物,喜欢做实验观察成长轨迹,也喜欢饲养。这样一说出来,是不是就很明朗,那么这个事情就是小的事情,也就是说该同学喜欢生物范畴下的浮游生物,同时也喜欢饲养和观察,那么这个事情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活动素材,一是他感兴趣,二是他真正地做了一些事情,再拓展开来写作就会成为很好的文书内容。
2、符合美国文化并且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一条是比较重要的,毕竟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很多事情在我们认为很伟大或者是很cool 的,但是在西方人眼里却不值得一提,比如人数较多的志愿者活动,大型集会活动,拆卸电视机,电冰箱等等。类似这样的活动写在申请材料里,招生官拿到后基本都会随手丢进垃圾桶里面,因为体现不出来学生的特质和能力。规模很大的集会活动不会体现出申请者在其中的作用,做出的贡献,雷同性太大,参与的人也太多,申请者不会从中脱颖而出。美国人身上的那种冒险精神,自我意识,创新精神,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等都是美国文化的一种体现。
引起读者共鸣这一点就是说你的活动要让读者感同身受,能感受到你对此付出的努力和激情。比如追求自己的梦想,突破自己的极限挑战自己,为弱者争取权利,女权主义,改变周遭的不幸,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促进文化的融合,为消除种族歧视做的贡献等等,类似这样的活动都可以考虑参与。从美国大部分的电影里面也不难看出这种文化的体现。
比如:
《全民超人》里面的 “如果你有梦想,你就要捍卫它!”
《房间》里面被囚禁的母子为获得新生做出的努力;
《聚焦》里面一群记者为揭露天主教性侵丑闻做出的努力;
《盲点》里面少年为成为优秀的橄榄球球员而挑战自己的极限;
《铁娘子》里面大英唯一女首相的故事;
《北方风云》里面全美第一场性骚扰集体诉讼案的故事;等等。
从以上列举的电影,不难看出来美国文化的体现,以及引起读者共鸣的那种故事。因此,活动的选择和参与尽可能符合美国的价值观和文化特点,最重要的是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这也是为日后文书写作做铺垫。
3、尽早开始选择活动
大部分人首先关心的就是现在开始做活动规划早不早?都要做哪些事情?明年再做来不来得及?等等。
为什么要早点开始进行活动的选择和规划?我见过很多申请者是这样的,12年级拿着一堆活动列表跟我说:“老师,你看,我这么多活动,素材很丰富吧,是不是很有优势。”我看着那写满一堆坚持时间不到两周的志愿者经历,某机构的实习经历,还有滥竽充数的社区服务经历,气就不打一处来。这样的活动满大街都是,参与度不高,雷同性较大,为了做而做的活动,时间特别短等等。12年级,这样一份活动列表摆在面前,再想改的多么有质量有深度都比较困难。
试想,如果10年级的话,这份活动列表可以改进的空间就比较大,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入手,合理安排参与各个活动的时间,加深对某1-3项活动的深度参与,提升自己对这个活动的意识和感悟等等。这样的话,日后12年级申请的时候申请主线就出来了,之前做的所有的改进和拓展都为此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一点就是说明越早准备就越容易发现问题,越早发现问题后就可以越早解决问题。
当然,很多申请者在9年级、10年级的时候首先考虑的还是标准化考试,会将更多的经历投入标准化考试中去,所以建议申请者要合理安排时间,根据自己标准化考试的准备情况来安排投入做活动的经历。
因此,我建议各位申请者从9年级或者是10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考虑活动的选择和参与,在日后申请的时候向学校提供的也是高中整个阶段,即9-12年级的活动经历(因为美国高中是四年制,而我们是三年制,所以我们要把初三参与的活动也提供出来)。
4、活动真实性和质的变化
从参加活动的时间上面来看,活动的参与时间是衡量一个活动好坏的基础。在填写网申的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填写活动的,这个部分对应的会有该活动参与的时间,如一个星期参与了几个小时,一年参与了几个星期。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招生官会根据活动时间来衡量申请者对于活动热忱程度。比如说,一个申请者的活动有这样的一条: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那么这个活动可信度如何?
在我看来,这个活动可信度很小很小,因为要知道国内的高中还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让学生一周拿出12个小时去做志愿者活动,很多学校无论是高考班还是国际部都是以升学为导向的,一切浪费时间影响升学的准备都是耍流氓,所以根本不会有那么多时间可以允许申请者去做志愿者活动。当然,也有个例,就是一年之中一个月集中做志愿者或者是某一项活动,那有可能达到更多的时间,比如summer school,科学实验,暑期游学项目等等。因此,合理安排和梳理活动时间也是申请的细节关键。通常,活动时间和内容的体现是通过网申系统activity 部分体现的,如下图所示:
另外一点体现在活动的质量上面,活动不是参加的数量越多越好,而是某一项或者是某两项活动申请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达到长度和深度的变化,时间长度的变化体现在活动参加的持续性,比如从最初的感兴趣加入,慢慢坚持了1年或者是两年,甚至是更多;深度上就是将活动做的有质的飞跃和突破,从量变达到质变。比如我去年一个申请者一直致力于自闭症儿童心理健康的活动,她从高一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这类的儿童,每年都会利用寒暑假时间去当地的自闭症儿童中心去做志愿者,平时也会通过网络和媒体来关注这类儿童的恢复情况,也做了相关的research。这样的事情持续了两年多,这一过程就有很多质的变化,无论是她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还是说对身边人的影响以及对这个群体的贡献,都有了很明显的变化和质量上的提高。所以活动要做的有深度,有自己的热忱,能够对身边的人事产生积极的影响。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好留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